返回首页 设置成为主页

三分钟加入重信网: 会员鸽舍加入 俱乐部加入 公棚加入 协会加入

入门的常识-训育篇(29)发布时间:2006-08-10 13:40:40作者:一皮毛
  鸽子的生活习性有哪些? 1.“一夫一妻”制。 鸽子性成熟后,对配偶具有选择性,一旦配对就感情专一,形影不离。在同一鸽群中,若雌雄鸽数量不相等,还可能出现二公或二母的同性配偶。鸽子配对后,公母鸽都参加营巢、孵化和哺育幼鸽活动。若雌雄鸽自由配对后,也可重新拆开再配。成年鸽失去配偶后,在发情季节可能会扰乱鸽群,可以将发情鸽及时配对,或者暂时将其隔离。 2. 共同孵卵、育雏。 鸽子交配后,就会构筑巢窝,待雌鸽产蛋后,雌雄鸽轮流孵蛋,公鸽每天上午9时左右入巢孵化,换母鸽出巢觅食、活动。下午5时左右母鸽入巢孵化至次日上午9时左右。就这样公母交替,直到孵出雏鸽。幼鸽出壳后,公、母亲鸽共同分泌鸽乳,哺育幼鸽。鸽卵孵化期一般为17天左右,超出这个时间,幼鸽尚未孵出,父母鸽就会放弃旧巢,另寻新巢产蛋再孵。 3.生物节律随季节变化 信鸽的生物节律既受着内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,同时更是受着外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,特别是随四季节令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同许多生物一样,信鸽也遵循着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的规律而生长发育和繁衍。 4.高温高湿易病。 夏季日照长、温度高,信鸽的户外活动有利于生长发育和机体健康。但也因雨水多,湿度增高,特别是梅雨季节,极易诱发和传播多种疾病,使信鸽的身心理因病患而发生紊乱,育雏易导致生长发育不良;参赛则影响竞翔水平;还存在人禽共患疾病的威胁。 5.属晚成鸟。 与其他鸟类不同,幼鸽刚出壳时,眼睛不能睁开,体表羽毛,稀少,不能行走采食,需经亲鸽喂养30天左右才可独立生活。 6.食物以植物性食料为主。 主要有玉米、麦子、豆类、谷物等,一般不吃虫子等肉食。鸽习惯吃生料,人工喂养也可适应熟食。在人工饲养场也可用颗粒混合饲料喂养。 7. 白天活动,晚间归巢栖息。 鸽子在白天活动十分活跃,频繁采食饮水。晚上则在棚巢内安静休息。但是经过训练的信鸽若在傍晚前未赶回栖息地,可在夜色中飞翔,甚至可在夜间飞行。 8. 反应机敏,易受惊扰。 在日常生活中鸽子的警觉性较高,对周围的刺激反应十分敏感。闪光、怪音、移动的物体、异常颜色等均可引起鸽群骚动和飞扑。因此,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保持鸽群周围环境的安静,尤其是夜间要注意防止鼠、蛇、猫、狗等侵扰。 9. 有很强的记忆力。 鸽子记忆力很强,对固定的饲料、饲养管理程序、环境条件和呼叫信号均能形成一定的习惯,甚至产生牢固的条件反射。对经常照料它的人,很快与之亲近,并熟记不忘。鸽子是习惯性较强的动物,要改变他们的原有生活习惯,需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调适。因此,在鸽子的饲养管理中,应固定日常饲养管理程序和环境条件。 10. 有强烈的归巢性。 一般来说,它们的出生地就是它们一生生活的地方,任何生疏的地方,对鸽子来说都是不理想的地方,都不安心逗留,时刻都想返回自已的“家”,尤其是在夫妻分离、孵卵、呕雏时,这种“恋家”欲望更强烈。此时若参加竞翔,它会竭力以最快的速度返归。 11. 有洗澡的习惯。 对鸽子而言洗澡是必要,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给个鸽子洗澡。有的鸽子怕水,有的只在水中呆一会儿,有的则是使自己充分的浸湿。不喜欢洗澡的鸽子是缺乏活力的表现。 12. 幼鸽易游棚。 幼鸽游棚丢失除遗传和种鸽配对及其它原因外,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亲鸽又在孵蛋,将幼鸽赶到巢外,其它成年鸽追逐,幼鸽只好躲到棚外,造成心理上恐惧。开始,天黑才进棚,最后形成棚外过夜或游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