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四、牛年心语发布时间:2011-05-13 15:43:37作者:lyj96312
1.买鸽前要掂量一下自己
买的比卖的精,才能买到惊喜;引种人比原鸽主更有把握看出幼鸽的未来,才能引到好鸽。
2.不要谈读者未知的事
弗洛依德的得意门生、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,“我意识到只有向人们谈论他们能够理解的事,才会有用处。而对不懂的人、天真的人来说,向他们谈论未知的事就是对他们的侮辱。他们只允许作家、记者或诗人如此残忍地对待他们”。大师百年教诲,当铭记笔端口沫。公众场合,莫谈飘渺。
3.了解鸽主比鸽子还重要
引种前,了解鸽子的血统固然重要,研究鸽主家族背景、出身经历、学识功底,同样重要。
4.参与性是赛鸽运动的灵魂
鸽圈里什么权力、王法都打不过参与性。而看似弱势的最广大鸽友偏偏就握有这把利剑,他们对抗不公最后的杀手锏就是拒绝参赛!鸽友们一旦寒了心,继而形成对垒之势,再齐心合力罢赛,凭他什么权力都奈何不得,管你什么“严禁”、“法规”都限制不了,大不了“自己玩”。即是说,伴随这项运动而产生的权和利,是随着参与的多寡而变化的。当参与渐少,权力真空、利润归零;当参与众多,权力膨胀、货如轮转。
赛鸽运动的强者和主体本来应属于最广大的参与者,他们才有本钱声高气粗。因为每一只赛鸽都属于参与者个人所有,拥有赛鸽的所有权,同时就有了支配权;有了支配权才能决定是否参与;是否参与、参与多寡,才最后决定了这项运动的成败。一句话:参与者以自己的鸽子为筹码话事,管理者只是服务角色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,而不是相反。
5.要想在鸽圈里长久立足,靠什么?
成功的原因,就是准确找出需要,然后尽力满足它。对于赛鸽圈来说,这个“需要”,就是能让绝大多数参与者,既享受过程的乐趣和比赛的刺激,又能基本保持收支平衡甚至做到微利。谁要想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、做大做强,迟早都要面对和锁定这一“需要”。那么如何做才能“满足”这种艰难的“需要”呢?惟有致力于公平的制度和正义的管理者。别无它途!
6.生路只有一条
如果你坚信自己的天赋能在鸽圈中趟出一条生路,那么最好选择在识鸽上发展。因为海纳百川,赛鸽所有的学问直至问鼎成功,都必须通过这一狭窄的“苏伊士运河”,才能驶向壮阔的大洋。
7.拍卖会的原意,跟死人有关
拍卖会本来是就已故名人字画遗物,以及年代久远的古董艺术珍品现场竞价、公开出售的一种“怀旧型”销售模式。由于是终一性的,每件拍品暗藏着对故人的缅怀思念,故“拍卖会”的起拍价和成交价通常都很昂贵,即不遵守市场价值规律。再加上发明人利用封闭的环境和人性弱点,通过游戏规则限定时间迫购者下单就范,成交的拍品价格一般都高于实物价值很多倍。想不到时过境迁,这个魔术现在竟用到活人活物身上了。
以前著名的赛鸽大师逝世,身后留下一棚鸽子,亲眷委托圈中好友或拍卖行举办一场遗鸽拍卖会,让很多得不到大师生前鸽子的人,一遂所愿,大师遗孀也能收回所得,当然合情合理。可现在的大师,尤其是比荷名家,人活得好好的,有的才40多岁,也频频举办拍卖会,而且特别针对中国市场来举办,这就有些过了。人没死,鸽子却要拍卖,总要找点理由。而最强悍的理由莫过于“清棚不养”了。对于这一点,我持保留意见。第一,声明有效时间。到底是一年不养了,还是一辈子不养了?没说。可见将来也没有义务对任何人履行承诺。第二,“不养”是指罢养,还是弃赛?没有明确清晰的法律语言陈述。以后他若关起门来只育不赛、买卖进出,你管得着吗?第三,真正爱鸽的人中外都是一样的,什么都可以没有,惟独这鸽子,只要有一线可能、除非咽下最后一口气,是没有可能不养的!谁身体好好的,且大红大紫时,突然移情别恋,中止其好呢?可见,活着的人拍卖自己的鸽子,除了金钱,其他理由都是借口。
大师去世,规模出售大师的遗作,才名正言顺称得上是“拍卖会”;大师活得好好的,欲出售其爱鸽,只能叫“展销会”。别小这名称差两个字,价码就天地之别了。人各有志,求财更是无可厚非,但不能活人赚死人的钱,用展销会的鸽,去标拍卖会的价!尤其是专门瞄准“人傻、钱多、速来”的中国赛鸽市场。
8.应该多选择去买幼鸽
看得到的、摸得到的,无论什么鸽子,不管何种价钱,买回家迟早后悔!永不后悔的东西,一定是那种买回家后能让你破例忍耐、慢慢发生变化、进而一点点修正你看法的鸽子。如果你同意这一“规律“,你就应该多去选择买幼鸽。除非你有把握能一眼看出一只成鸽的上代和下代。
9.“好鸽”从来不是指赛绩鸽
赛绩鸽上万羽国家冠军多次、或小地方上百羽一次,好坏完全因人口味而定,没有统一标准。赛绩鸽的价值由赛绩和鸽主名气来定,太简单了。惟独种鸽好坏,由于判断周期很长,来源复杂,使用期间又融入其他人的理念和血系,要想立马得出结论,相当不易。当然,有的人非要在优秀赛绩鸽和好种鸽之间拉等号,那是他自己的事。
“好鸽”通常是指能频频育出比赛优胜鸽、能把优良品性代代相传具有神奇遗传的种鸽。这样的鸽子,
- 上一篇:一、谈鸽论羽
- 下一篇:三十五、信言不美 一句十年